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主持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典禮 柯文哲:做好傳統市場現代化準備 打響大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

  • 發布機關: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

臺北市長柯文哲31日上午出席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祈福典禮,由於這是臺北市第一例海砂屋拆除重建公辦都更成功的案例,他在致詞感謝住戶與攤商的配合與信任,讓工程進度能順利達成,他也期待這個臺北市第一個海砂屋成功都更改建的案例,在市府產業局與市場處的協助下,能帶進現代化的市場管理,成為整齊、清潔、乾淨、美觀的現代化市場。

柯文哲表示,大龍社區與大龍市場在民國100年就判定為海砂屋,需要拆除重建,一開始就一直拖在那裡,在他上任之後,議員林國成跟他說要優先處理,所以他在上任,還在放年假時,就自己一個人跑來看,敲門進去住戶家裡看,第一次看到在家裡住還戴安全帽。他問住戶為什麼?住戶們說,因為屋頂石塊會掉下來,他就說這個太離譜、要處理。

柯文哲表示,幸好有議會的支持,市府就開始有這個預算,所以在104年11月即已開始拆除,105年11月完成連續壁,106年3月開工,估計大概到明(108)年8月左右會報竣工,明年10月應該就可以進駐。

柯文哲表示,他非常感謝大龍市場跟大龍社區的攤商及居民,因為當時都還沒有簽約,什麼都還沒有講好就搬出去了,就像論語說的「民無信不立」,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,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做。所以坦白講,攤商和居民還沒簽約就搬出去了,相信政府不會呼攏他們,不會說搬出去、拆掉,搞好幾年都不會蓋,顯示他們對市政府有一定的信任。

柯文哲指出,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建築物是地下4層、地上13層,1樓是市場,2到5樓是五金職業公會、社會局、環保局使用,6至13樓是集合住宅,原住戶有96戶。他強調,這一棟大樓的設計學習很多,這是臺北市第一例海砂屋重建,而且是公辦都更案例,包括預算要怎麼編、工程要怎麼銜接,在這個案例市府不敢說做得非常好,也是跌跌撞撞,有很多摸索,但是這個案例的成功,奠定了後來臺北市政府開始蓋其他市場,或蓋其他公宅一個很重要的基礎。

柯文哲提到,現在做很多事情都用一種KM系統,就是你做一件事情,就會把流程、制度、注意事項都把它記起來,甚至將來要遷入時,前幾個月就開始拜訪里長、周邊有哪些要整修,這些現在都有SOP。

柯文哲表示,在建物2到5樓,未來會布置老人福利、身障機構,也就近照顧北大同地區一些弱勢的居民。他特別要交待局處的是,入住那些都比較簡單,在他任內市場大規模改建,大龍市場會是第一個完工的,大概明年10月就要進駐,之後的環南市場也差不多是那個時間,但是環南市場太大了,大龍市場攤數比較沒有那麼多,所以為什麼他特別交待市場處要趕快處理。為此還特別標了一個標案-如何輔導傳統市場現代化,因為不希望嶄新的建築蓋好以後,把以前那些髒髒舊舊的市場樣子又帶回來,所以比方說垃圾不落地、乾濕分離、垃圾分類減量、電子商務、現代物流,整齊清潔甚至招牌設計一定要美觀,希望市場蓋完、重新開幕的時候,是整個所有臺北傳統市場現代化的第一個模範,因為後面環南市場、第一果菜市場、魚市場、成功市場,南門市場現在在改建,北投市場也在開始談,還有東門市場,整個臺北的大市場幾乎都排定時程在改建。

柯文哲表示,政府花幾百億元改建市場,現代化市場整齊、清潔、乾淨、美觀,現代化與城市美學的要求都要帶進來,大龍市場是所有大規模市場改建第一個完工、商家進駐的,所以請產業局、市場處要記住,將來進駐時要現代化,當然不可能一下就改變,其實在中繼市場時,很多習慣要開始逐步導入,因為不可能以前運作的習慣,搬到一個新的環境,一下子變成另外一個人,所以整個習慣的改變從現在就要開始做。

柯文哲最後再次感謝大龍市場跟大龍社區的居民,在當年都沒有簽約的狀態下就搬出去了,讓整個工程可以順利完成,也謝謝很多議員居中協調,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,也是整個臺北大的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,他要求市場處要把傳統市場現代化的準備工作要做好。

柯文哲在典禮後接受媒體聯訪,媒體詢問柯市長曾說,舉辦典禮只會在動工辦一次、剪綵辦一次,但今天來上梁?柯文哲對此表示,依市府現在的規定,通常只有開工與啟用舉辦典禮,如果有時間他就會來。另外,有加上梁典禮的都是重大工程,像世大運選手村、環南市場等工程。因為這個是臺北市第一例海砂屋拆除重建公辦都更,所以有開工與啟用,但它又是重大工程,所以有加上梁典禮,就這樣,其他就沒有了。

媒體詢問姚陣營質疑柯市長競選活動10月2日申請、10月1日就已核准一事,柯文哲表示,有關這個事情公園處有說明,這個管理員印章都從來沒有蓋對過,是管理不良;媒體追問姚陣營質疑市府一直在卡他們,柯文哲在回答時說,市府不會去卡他們什麼,其實他覺得臺北市的公務員秉公處理的文化已經建立,想想看,連市長的競選辦公室都已經被抄掉了,然後第一次辦的競選活動保證金也被罰什麼的,他對臺北市公務員執法的公正性很有信心。今天早上他們(公園處)跟他說是那個已離職的管理員,蓋章的日期都沒有對過。細節他不會知道,那個可以問公園處,但執法的公正性他不會懷疑。

媒體詢問,柯市長針對婦聯會的發言道歉一事,柯文哲表示,這個他要說明一下,因為事情發生之後,他的年輕幕僚跟他說,市長對婦聯會清楚不清楚?他回說,那個又不是他辦的,他怎麼知道,因為事實上他只有處理過救國團。這個幕僚跟他說,不可以用救國團的經驗去推估婦聯會,就是說,不可以用有限的經驗去做過度的推論,這是不對的,他說「是這樣喔」,不過在處理轉型正義,他還是相信波蘭前總統華勒沙的主張,就是說,處理轉型正義,第一,先解決現在的問題,第二,預防它以後再發生,第三,才是追究過去的責任。

柯文哲接著說,如果把優先順序顛倒的話,或是把追究過去責任當作是唯一的目的,還是很大的問題,因為市府現在手頭上大彎北段跟內湖五期甚至大巨蛋,這些就是臺北市轉型正義要注意的地方,後來在處理這些以前留下來的問題時,他還是會遵守這個原則,先解決現在問題、預防它以後發生,第三,才是追究過去的責任。

媒體詢問,林昆鋒說要組成柯黑特攻隊來幫柯文哲模擬10日的辯論,柯文哲表示,辯論還是要模擬,對他來講,大家要辯論那就來辯論,只是他還是主張,坦白講臺灣不需要解釋問題的人,也不需要發現問題的人,我們是要解決問題的人,所以辯論雖然是選舉過程當中需要的,那他就把它當作好像準備考試一樣,要給他兩三天的時間去把資料讀一讀、準備一下。

媒體詢問,競辦幕僚有沒有很注意韓國瑜的外溢效應,怕藍的票都到丁守中那邊去?柯文哲表示不會,其實這個所謂中間力量,在臺北算是比較成功也比較穩定。他覺得,臺灣政治上還是不要陷入兩極對立或兩元政治,目前在臺灣最有機會,除了臺北市,另外一個是新竹縣,事實上整個臺灣人民會知道,用這種兩極對抗的方式來處理臺灣政治長期而言是不好的,就他看起來,除了臺北市,另外一個比較有機會突破藍綠的是新竹縣,這是他的看法。

隨後,柯文哲前往文山區,參加興隆公宅社福設施聯合開幕記者會。柯文哲指出,興隆公宅社福設施包羅很多,像是老人日照中心、托嬰中心、身障社區日間作業設施、身障團體家庭跟青少年自立住宅,總共有7家先上線,先跑個1、2年,再來按實際需要做調整。

柯文哲表示,坦白說,剛開始蓋公宅時,很多經驗是在且戰且走的當中想出來的,尤其一開始蓋公宅,居民都很不喜歡,怕會變成跟貧民窟一樣,整個房價會掉之類的,他還被丟過冥紙,公宅好像被當作很不喜歡的環境。但他強調,蓋公宅最主要的目的是居住正義,因為臺北市的房價太貴了,要政府讓人民買得起,他看10年內也沒那麼厲害,所以只好讓民眾租得起。

柯文哲說,這裡面會有一些論辯,有人說中國人就喜歡買房子、不喜歡租房子,但如果蓋國宅直接賣,大概就賣那一戶,但如果是用租的,平均一戶住6年,如果屋齡60年,就會有10批人住過,所以租的話,流動性高,英文叫turnover rate,所以市府蓋公宅是希望給剛進社會、還買不起房子的人住個5、6年,然後在這5、6年內可以存錢買房子,這樣的只租不賣,是跟以前國宅是直接賣掉不一樣的。

柯文哲指出,只租不賣已是個政策,不會改變,所以蓋公宅就要讓民眾覺得是好的,不是貧民窟、不是窮人在住的,目前在50分位以下,就可以來租,大部分是年輕人,周邊的居民比較不會抵抗,而且蓋這個公宅也讓周邊居民認為有利可圖,所以當初在設計的時候,慢慢地想出在低樓層把社區最需要的,最欠缺的像是托嬰、托幼、托老、日照中心以及里長很喜歡的區民活動中心等放進去,後來在設計上,1到3樓的低樓層就變成社區的公共設施。

柯文哲表示,到今年底公宅總共有35個,其中有社福設施的只有17個,表示一開始比較沒有這個概念,後來才慢慢加進來,而且以前蓋公宅就像是火柴盒,很難看,現在他要求加入城市美學的元素,要蓋就蓋得漂漂亮亮的,像這棟(興隆公宅)的量體比較大,但從外面看起來像是豪宅,很好看。

柯文哲進一步指出,愈後面蓋的公宅,智慧化程度愈高,像是智慧電表、智慧水表、智慧瓦斯表、智慧電網、智慧保全一直加進去,最近要蓋的南港機場公宅,還把循環經濟都帶進去了。他說,所謂循環經濟,就像那個隔牆不是用水泥的,而是已經想好50年、70年後拆掉的那些東西還可以重複使用(reuse),所以後來蓋公宅,資金都是找壽險公司,因為資金投下去,沒有打算在10、20年回收,而是50年、70年後回收,他去荷蘭看,荷蘭用循環經濟蓋的房子,背後出資的都是壽險公司。

柯文哲表示,科學、思想都不斷在進步,要讓公務員變得更聰明,他的經驗是,老闆愈聰明,部下就會愈來愈聰明,所以要讓臺北市公務員變得聰明,有創意、有思想,能引進世界最新進的潮流,因此公宅的建造,從一開始的火柴盒,慢慢變得必需的社福中心,再來是能把周邊環境改善,再來是引進智慧建築。

柯文哲提到,最早蓋的大龍公宅只有智慧建築的合格標章,但現在蓋的公宅的綠建築、智慧建築標準都要拉高,銀質獎應是最基本的要求,品質要求一定要愈來愈高;再來是循環經濟,他剛問過局長,有7家(社福機構設施)進來,但物業管理公司和管委會要儘速引進,他最怕分工不合作,而且他認為7家上面還是要有統管,也要確認社區民眾還需要什麼,現在就先上線,跑個1、2年,再按照實際需要做調整,大家就繼續努力。